栏目导航







  • 联系我们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龙大道98号
    服务电话:023-72792098
    您当前位置: 首页  部门文库  校内文库

    关于制定长江师范学院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1-06-25 来源:后勤管理处 浏览:2418

      

    长师院委发 〔2021 35

     

    中共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关于印发《中共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制定长江师范学院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通知

     

    各二级单位:

    《中共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制定长江师范学院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经党委全委会审议、党委常委会审定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2021429

     

    中共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关于制定长江师范学院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关键时期。中共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长师2050”远景规划和“三步走”战略设想,认真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就制定长江师范学院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形势

    1.“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地方产业蓬勃发展对师范院校传统学科专业的挑战、同类院校提档升级和加速应用型转型的压力、高层次人才偏弱偏少的困境,学校党委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坚持“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的发展道路,带领全校师生,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计划”,应用型转型取得阶段性进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聚力实施人才培养“卓越计划”,以“新师范”为主体,“新工科”和“新文科”为两翼,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型。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立德树人体系和环境不断优化,专业、课程建设稳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学科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深入推进学科建设“高峰计划”、科学研究“攀登计划”,学科布局持续优化,科研成果不断突破,学科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与北京交通大学、涪陵区政府共建“重庆现代交通技术研究中心”建成运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学科科研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制度“红利”逐步释放。

    ——师资队伍水平迅速提升。全面实施队伍建设“梧桐计划”,大手笔开展高端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显著增长,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应用能力培养深入实施,教师研修访学、出国深造大力推进。岗位管理、职称评聘等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基本形成。

    ——办学支撑条件明显改善。大力推进校园建设“精品计划”,完成三期工程实验中心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校园功能布局更加完善。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校园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一站式、共享式、智慧化”数字校园平台高效运行。“鉴湖文化长廊”提档升级,文化育人氛围更加浓厚。

    2.“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正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对人才、科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从国内形势看,“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为提升教育开放水平创造了新机遇。从教育行业看,全国、全市教育大会对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对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机遇,地方高校加速向应用型转型,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国战略部署全面实施,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对高校教学形态影响深远。从学校内部看,与宏伟目标相比,学校还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结构性失衡亟待调整,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亟待优化,资源要素集聚效能亟待增强,开放办学水平亟待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亟待提高,学校治理体系亟待完善,师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亟待纾解。

    当前,学校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重要时期和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全校上下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高等教育深刻变革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学谋划学校未来事业发展的蓝图。

    二、“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3.“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而接续奋斗。

    4.“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把关定向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激发办学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绿色发展提高办学效能,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校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健康的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整合产业链、专业链和创新链,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

    5.“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主要目标。聚焦一个目标(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强化两大特色(师范性、应用型),实施八大工程(思政导航、学科引领、教学提质、人才提升、校园靓化、开放赋能、治理增效、民生保障),到2025年,内涵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更具竞争力,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群”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稳居全国师范院校排名50强,跻身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前列。

    ——学科科研取得新突破。成功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创新团队、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项较“十三五”有大幅增加。源头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人才培养达到新水平。专业规模更加合理,专业结构更趋优化,专业特色更加彰显,专业内涵更有水平,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实现突破。学生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就业能力大幅增强。

    ——师资队伍实现新提升。师德师风不断巩固,教师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更加科学。教师教书育人、服务发展、引领创新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更加壮大,管理服务队伍的能力素质明显提升。

    ——治理体系激发新活力。依法治校更加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精细化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校园和谐稳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

    6.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成功实现更名大学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重庆市重大创新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科学研究的创新高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综合实力在全国本科院校进入前300名,建成西部知名、重庆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7.深入推进思政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引导教师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加强课程思政针对性,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全面加强“四史”教育。创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8.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十大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强化一线学生工作。

    9.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导向,大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创造。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积极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0.推进“一体两翼”发展。聚力推进“新师范”建设,完善师范专业布局,推进师范专业认证,不断夯实“举师范旗”的发展路径。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布局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以点带面逐步推动“新工科”建设。全面发力“新文科”建设,积极改造传统文科专业,全力推动文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

    11.提档“双万”建设水平。强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对接重庆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内涵特色,做实做强支撑申硕学科专业,做特做大对接产业专业,做优做精传统优势专业。积极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大力发展通识教育课程,持续强化专业基础课程的经典化与精典化,大力开展课堂革命,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

    1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大类招生改革和学分制改革。扎实推进师范专业UGS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小班制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切实推进专业建设质量评价,完善课堂质量评价,优化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推动课程考核改革。

    13.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大力加强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独立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统筹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实习实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五、提升学科科研实力

    14.扎实推进申硕工作。突出申硕工作重点,重点建设教育、电子信息、旅游管理、农业、材料与化工等5个申硕专业学位点,高标准达成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条件要求。坚持“六个一致”原则,出台申硕特殊支持政策,保障申硕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统筹协调,压实建设责任,实现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标。

    15.优化学科发展布局。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推动学科结构优化。遵循“整体提升、强化优势、突出重点、错位发展、注重应用”的原则,着力建设“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大力发展教师教育学科,强化理学学科基础支撑,加快发展应用突出的工程学科,聚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人文学科。加强交叉学科培育。

    16.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积极参与西部(重庆)科学城、涪陵高新区建设。面向产业革新和学科前沿,建设一批对相关产业起直接支撑和引领作用的科技研发平台。加强“重庆现代交通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持续支持市级人文社科基地和智库平台做大做强,鼓励校企合作共建嵌入式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17.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生有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强化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培育。突出转化应用导向,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有效对接。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

    六、锻造卓越师资队伍

    1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强化教师师德考核评价。

    19.引培高端拔尖人才。深化引才聚才用才机制,增强人才引育的支撑度和匹配性。聚焦学科发展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培育一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发挥专家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健全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存量。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政策,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营造良好的引才育才环境。

    20.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探索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健全职称评审体系。深化岗位设置聘用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灵活用人机制。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激励与保障兼顾的薪酬分配体系,持续稳步提高教师收入水平。

    七、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21.稳步推进国际合作。探索建立与国(境)外一流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机制新形式,整合国际化教学资源,推进中外合作项目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学生海外游学、访学的比例与质量,开拓海外实习基地。积极打造“留学长师”品牌,提高招生质量、优化生源结构、扩大学历学位留学生规模。

    22.积极推进国内合作。适时推进与重庆发展较好区县合作,科学论证设立分校或分院,不断拓展学校办学空间。深化校地联动,推动与渝东南农业科学院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加快推进与在川高校合作,拓展与东部高校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转化能力。

    八、打造绿色智慧人文校园

    23.稳步推进校园基本建设。调整校舍功能布局,强化校园用地谋划,优化校园空间布局,完成校园建设修建性详规修编。持续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实习实训中心等“三期工程”项目建设。加强绿色校园管理,积极创建市级绿色学校。

    24.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全面感知、深度融合、多维服务”的智慧校园环境,支撑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和管理服务的联动发展。不断完善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动智能化教学环境建设,打造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完善智慧校园平台,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

    25.精心打造人文校园。统筹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全方位展示和传播学校文化魅力。抓好网络文化建设,推出一批优秀网络文化精品,提升网络文化引导力和影响力。大力引导和支持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化品牌创建。积极创建全国文明校园。

    九、着力提高治理效能

    26.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稳步实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二级单位优化布局。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和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完善统战、工会、团委、学生会等民主参与和师生共建的治理体系。推进信息公开,不断拓展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制定、政策咨询的渠道和形式。

    27.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二级学院、教师、学生三类主体为抓手,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28.提高办学资源效益。坚持“让学校过紧日子,让师生过好日子”,稳定学校发展基本盘,坚守风险控制底线,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发展。广开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强化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强化预算控制,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9.增强治理服务效能。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优化互联网+服务,提高为基层和师生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强化学生权益保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分类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法律顾问、审计监督、问责追责等制度,加强风险防范和管控。

    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30.提升党建工作实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实现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1.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各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校广大干部师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长江师范学院后勤处
    办公地址: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 服务电话:023-72792098